展示柜货号:未知 寻找“粉衣小哥”,也是一段冬奥佳话 - 新京报快评_1
属于中国人的善良热情、刻在骨子里的好客之道,都在“粉衣小哥”和外国运动员的互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。
开幕式上的“粉衣小哥”是谁?追问有了答案。近日,一则短视频被广泛传播。视频中,美国运动员特莎?莫德激动地讲述着自己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感受,“他跟我说 Welcome to China!每每想到这一刻,我真的忍不住落泪。”
她口中的这个“他”,正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冬奥志愿者孙泽宇。当天,小孙在冬奥开幕式现场担任标兵志愿者。跟随现场欢快的音乐舞动,他用手臂比出一个个大大的爱心。属于中国人的善良热情、刻在骨子里的好客之道……都在交融互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孙泽宇也写信回应,祝特莎?莫德和所有运动员像2008年奥运会《北京欢迎你》唱的那样,“在黄土地刷新成绩。”他还邀请特莎待疫情结束,再来中国看看,他会摘下口罩,当面说出那句“Welcome to China”。
她和他、运动员与志愿者、远方来客与热情好客……随着一段冬奥佳话的成就,大家萦绕在脑海里的,都是这一句“Welcome to China!”这是冬奥志愿者的心声,是中国向世界传播和平与友善,是展示最美中国形象的真诚。
说起冬奥热情的志愿者,“粉衣小哥”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支队伍。一些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学生志愿者早已为人父母,他们给孩子树立榜样,并种下“日后成为志愿者”梦想的种子。而今,这颗种子生根发芽,并结出硕果。
算起来,不少与冬奥结缘,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孩子正是“00后”一代。回到2001年,当2008北京奥运申办成功时,那些年出生的“00后”拥有一份特殊的幸运。他们见证“双奥之城”的诞生,或和家人有机会参与两次奥运会,感受强起来的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。
当冬奥邂逅春节,对服务冬奥的一些志愿者来说,这个“冬奥年”却意味着无法与家人团聚。据北京市教委介绍,2022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共有1.4万名首都高校师生作为赛会志愿者提供保障服务。对有些“00后”来说,这也是第一个离家的春节。不过,他们用灿烂的笑容、勤勉的行动,月博会官方网站,让自己变成温暖的小火炬,将思乡之情化为逐梦的行动。
▲因不能归家过年,来自澳门的冬奥志愿者郭力?与家人视频通话。图/中新视频截图
正如冬奥志愿者刘奕麟所说,“说不想家是不可能的,当大家都在晒年夜饭,自己正和小伙伴一起为冬奥开幕式做最后的准备。不过,我心底一直有一种莫名的豪气,就像咱大庆人王进喜爷爷说的‘人无压力轻飘飘,井无压力不出油’,压力也是自己成长的动力。”
从2008年到2022年,从“鸟巢一代”到“冬奥有我”。奥运志愿者用热情的服务,为赛事注入青春动能,为奥运盛会注入温暖力量。他们在付出中成长,在付出中成就,他们是冬奥大家庭的一员,更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关键一环。
奉献和担当是一种收获。向“微光成炬”的冬奥志愿者致敬,冬奥的荣耀属于千千万万善良好客的中国人,共同携手用热情传递“中国温度”。
特约评论员 | 白晶晶(媒体人)
校对 | 陈荻雁
相关的主题文章: